首页
> 工作动态 > 区县动态
高青县司法局:创“五心”理念 护一方平安

发布日期:2017-04-24 09:45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     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形容育人之不易,而教育改造犯过罪的社区服刑人员更是难上加难。他们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,有的冲动易怒、有的消极抵抗、有的自暴自弃、有的拒不认罪,对他们的教育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。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,高青县司法局坚持用决心监管、用真心关怀、用耐心教育、用细心护航、用热心帮扶社区服刑人员的“五心”工作理念,不断创新监管教育方式,走出了一条极具高青特色的新路子。截至目前,累计监管社区服刑人员910人,解除672人,正在接受矫正的 191人,无脱管漏管,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和事件,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,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。  

用决心监管,硬碰硬执法
    严格落实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各项规定,着重抓好社区服刑人员报到、汇报、外出请假、居住地变更审批、撤销缓刑假释等重点执法行为,消除监管盲区。突出对重点人员的重点监管,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、不失控,群众权益不受侵犯。对不服监管违法违纪的社区服刑人员,依法运用警告、提请收监等惩处措施,坚决打击,维护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。累计警告69人次,撤销缓刑、假释6人,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,有效遏制再犯罪,护一方平安,促一方和谐。
用真心关怀,彰显人性化理念
    社区矫正以经常居住地为标准实行属地管理,但在矫正过程中,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因为婚姻、工作、居所变动,需要跨县、跨市甚至跨省迁居,矛盾非常突出。这种情况一旦处理不好,容易影响矫正效果,甚至出现脱管漏管现象。社区服刑人员宋某老伴已经去世,女儿在云南省工作居住。他疾病缠身无人照顾,情绪低落,破罐子破摔,不按规定提交思想报告,违反了社区矫正监管规定。工作人员及时对他进行了训诫教育,并依法给予其警告处分。考虑到宋某身患重病,无一亲人在身旁照顾的客观现实,工作人员主动帮王某申请居住地变更,将社区矫正地点变更至云南省。指导其提供合法有效证据材料,多次电话、发函与迁入地司法局联系沟通,严格依程序安全稳妥的把王某变更至云南省继续接受社区矫正。彰显了以人为本、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政策,同时有效避免了脱管、漏管现象发生。
用耐心教育,矫正先矫心
    “认罪是悔罪的基础,悔罪是接受教育改造的前提。缺乏悔罪意识的监管,管得了一时,管不了一世,矫正工作必须把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罪悔罪意识放在首位”,这是高青县司法局分管领导的要求。多年来,一直坚持坚持矫正先矫心,引导服刑人员认清自己所犯罪行的危害性,增强罪责感,帮助他们与过去彻底决裂,主动接受改造,重塑人生。王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,他一开始觉得委屈,认为自己虽然参与了打群架,但几乎没有对被害人造成实质性伤害,意识不到自己是共同犯罪,抵触情绪特别严重。提交思想汇报拖拖拉拉,参加集中学习、社区服务敷衍了事,矫正效果较差。执法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从帮助他及其家人提高认识入手,向他详细阐明共同犯罪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性,增强他的悔罪意识;让他观看监狱服刑人员劳动改造警示片,切身体会在监狱服刑与在家服刑的巨大差别,珍惜缓刑机会;争取其妻子的支持,生活上多关心,多与他拉家常聊心里话,排解郁闷烦躁情绪。王某逐渐有了悔罪表现,养成了严格遵守监管规定的习惯,现已矫正期满解除社区矫正,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新篇章。
用细心护航,架起沟通桥梁
    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、性格特点、家庭环境等情况,为每一个服刑人员量身定制一个矫正方案,对症下药,精准矫正。为每一个服刑人员成立一个矫正小组,通过“老师管学生”、“父母管子女”、“妻子管丈夫”等方式,融法律约束、道德引导、亲情感化为一体。伊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缓刑,这时他刚满17岁还是个在校学生。其父亲对此非常后悔,自责之前对他过于疏忽放纵,导致其被不良青年带坏,决心对他严加管教。白天出去打工时,把伊某一个人关在家里,晚上下了班,才陪着他出去转转。伊某失去正常的社会生活,也不能继续上学,形同在家坐监狱。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先是肯定其父亲对孩子的责任心、无私的付出,在此基础上,向其详细解释法院判处伊某缓刑,就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,能相对自由的生活,避免与社会脱节。如果人为的把他关在家中,与社会割裂,不利于伊某的成长。通过多次沟通交流,伊某父亲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伊某得以重返校园。工作人员又及时与其班主任老师联系,指定两名同学与他“结对子”,结伴上学,免受社会不良人员骚扰;在学习上给予帮助,补上落下的功课。伊某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在校期间表现非常优秀,还得了“学习进步之星”。
用热心帮扶,授人以渔

    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大,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压力更大,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,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隐患。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受监管规定限制,不能离开经常居住地的客观现实,积极与人社部门沟通协调,联合举办社区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,邀请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讲授电子商务基础知识,手把手帮助服刑人员在淘宝、京东、微信上开设店铺、装修、运营,售卖老粗布、黄河大米、高青西瓜等特产,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,开启新的创业大门,自食其力,尽快融入回归社会。做到了安其身、暖其心、助其归,有效预防和杜绝再犯罪,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。
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