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 专题专栏 > 普法宣传 > 法治创建
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“一网三联+八小五治”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

发布日期:2022-06-08 08:39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  淄博市博山区东顶村位于八陡镇东南部,村域面积1.3平方公里。现有人口1035人,党员51人,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,村两委成员6人。近年来,东顶村以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,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引领,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,建立健全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,完善基层法治建设,发挥法治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保障作用,打通了乡村法治建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提升了东顶村的民主法治建设水平。

一、“一网三联”,打造民主法治建设精细化架构

一是党组织功能健全。村级党组织健全完善,能够发挥出政治功能、服务功能、引领功能,扎实领导、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权利,组织村民开展依法自治。二是组织架构有效。建立“总网格长-子网格长-微网格长-党员中心户”一网四级体系,构建起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、党小组为主体、党员为支撑的精细化网格法治建设组织架构。三是党员法治带头作用显著。为“党员联户”打造“四必报三必联”法治预警机制,即隐患必报、诉求必报、困难必报、意见必报,不满情绪必联、邻居纠纷必联、普法宣传必联。这一举措将法治建设在以户为单位的“微网格”完成,实现法治服务点对点精准衔接,让村民大事小情在“党员联户”这一“微网格”中优先得到处理解决,为构建“小事不出格,大事不出网”的和谐治理局面奠定架构基础。

二、“八小五治”,开辟民主法治建设多维化手段

东顶村将“小服务”“小公约”“小民主”“小调解”“小乡贤”“小名人”“小家训”“小平安”全面融入政治、法治、德治、自治、智治“五治体系”,形成“八小五治”社会基层治理的“东顶模式”,为全村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提供了多维手段,该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。

一是坚持政治手段放在首位。建立起党员带头、居民参与、同频共振的法治建设格局。二是自治手段助力民主共治。将“小公约”“小民主”纳入自治建设。制订《村规民约》,村民的和谐包容意识不断提升。村里事项按照“四议两公开”流程标准执行,民主协商、网格共治成为主旋律。三是法治手段实现和谐稳定。积极践行“前端工作法”,成立三级调解队伍,与网格预警机制相结合,连续多年实现无矛盾纠纷诉讼、无上访事件。四是德治手段助力文明风尚。将“小乡贤”“小名人”“小家训”工程融入德治建设。选树一批“最美典型”,推动形成家风正、民风淳的良好风尚,以德治促法治。五是智治手段助力平安防控。通过“小平安”建设构建起人防、技防、物防深度融合的村居治安防控体系,为法治建设提供硬性保障。

三、深入推进基层民主,完善各项自治制度

(一)制订《东顶村村规民约》。村规民约涵盖村风文明、美丽家园、平安建设、社会管理、婚姻家庭、经济建设、奖惩措施等乡村治理方方面面。将村规民约纳入积分管理,真正实现村规民约的效力。

(二)推行村民委员会议、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形式。村里每一事项严格按照“四议两公开”流程标准执行、公开,民主建设深入推进。

(三)制订东顶村《红白理事会制度》《道德评议会制度》《村民议事会制度》《禁毒禁赌会制度》。由党员、村民代表联合担任“四会”领导成员,全面实现村民自治。

四、建立法治保障体系,普法学法定期开展

一是法治带头人、法律明白人发挥引领作用。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。每个月定时完成法治活动,建立起工作台账,切实把法治带头人、法律明白人作为农村法治工作的先驱。

二是常态化宣传法治建设思想。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满足群众的用法需求。把宣传贯彻法律法规、普及法律知识作为工作重点,促进群众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,提高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,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。

三是法治文化阵地完善。配备法治文化广场、法治宣传功能室、碎片化法治宣传区域,促使法治教育由室内向室外延伸、教育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型、教育对象由个体向群体转变。建立司法行政工作室,实现“服务群众零距离、法治宣传零死角、矛盾纠纷零上访”。

东顶村坚持党建引领、产业兴村、社会共治的发展思路,以“一网三联”激发红色动能,以“八小五治”推动全民自治,形成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焕发生机的“东顶模式”。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东顶村成为集体经济富足、党员作用显著、群众生活幸福的模范村,先后荣获“全国文明村”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全省无邪教创建示范村”“淄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等荣誉称号。
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